常用中医药方
理中汤2
【来源】《万病回春》卷二。
【组成】砂仁干姜(炒)苏子厚朴(姜汁炒)官桂陈皮甘草(炙)各3克沉香木香各1.5克(水磨入)
【用法】上药锉为一剂。加生姜3片,水煎,磨沉香、木香同服。
【主治】寒喘,四肢厥冷,脉沉细。
天王补心丹1
【来源】《校注妇人良方》卷六。
【组成】人参(去芦)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各15克当归(酒浸)五味子麦门冬(去心)柏子仁酸枣仁(炒)各30克生地黄120克
【用法】上药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,用朱砂为衣,每服20~30丸,临卧时用竹叶汤服。
【功用】滋阴养血,补心安神。
【主治】心肾不足,阴亏血少。失眠、心悸、梦遗、健忘。现临床亦用于神经衰弱、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眩晕不寐,心悸怔忡,舌红少苔,属阴亏血少者。
【方论】方中生地滋肾阴、养心血,为君药;玄参助生地壮水以制火,天冬、麦冬养肺阴以滋水之上源,丹参、当归补心血,人参、茯苓益心气,柏子仁、远志宁心安神,共为臣药;五味子、酸枣仁敛心气,安心神,为佐药;桔梗载药上行,朱砂为衣,取其入心以安神,共为使药。诸药合用,共成滋阴养血补心神之功。
花苁蓉丸
【来源】《外台秘要》卷十一引《古今录验》。
【组成】花苁蓉60克泽泻30克五味子30克紫巴戟天30克(去心)地骨皮30克磁石45克(研,冰淘去赤汁,晒干)人参45克赤石脂45克(研)韭子37.5克(熬)龙骨37.5克(研)甘草37.5克(炙)牡丹皮37.5克干地黄75克禹余粮22.5克(研)桑螵蛸30枚(炙)栝楼30克
【用法】上十六味药,捣筛,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空腹时用牛乳送下20丸,日服二次。
【主治】肾消。
【禁忌】服药期间,忌食海藻、菘菜、胡荽、芜荑等物。
胡黄连汤
【来源】《圣济总录》卷八十八。
【组成】胡黄连柴胡(去苗)鳖甲(去裙襕,醋炙)甘草(炙,锉)白蒺藜(炒)黄耆附子(炮裂,去皮、脐)各15克威灵仙(去土)30克
【用法】上八味,锉如麻豆,每服6克,用水150毫升,童便、酒共80毫升,乌梅1枚打碎,同煎至150毫升,去滓,不拘时候温服。
【主治】虚劳,寒热心悸,骨节酸疼。
银白散2
【来源】《保婴撮要》卷三。
【组成】糯米(炒)75克扁豆(蒸)60克藿香6克白术(炒)30克丁香6克甘草(炙)9克
【用法】上为细末。每用6克,紫苏煎汤加米饮调下。
【主治】胃虚吐泻。
鸡头丸
【来源】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八十九。
【组成】雄鸡头1枚(烧灰)鸣蝉3枚(微炒)甘草15克(炙微赤,锉)川大黄30克(锉,微炒)麦门冬30克(去心,焙)当归23克(锉,微炒)黄耆23克(锉)芎藭23克远志15克(去心)木通15克(锉)人参15克(去芦头)
【用法】上药捣粗罗为末,炼蜜为丸,如绿豆大。每服5丸,以粥饮送下。量儿大小加减,不计时候服。
【主治】小儿诸病后,六七岁不能语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