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用中医药方

已收录 8019 个药方

止痛生肌膏

【来源】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六十三。
【组成】麒麟竭30克没药30克黄丹15克乳香30克当归30克白芷15克
【用法】上药六味,捣细罗为散,用清油750克,煎桑白皮、柳白皮各60克,令色赤,滤去滓,用绵滤过,下黄丹搅匀,候色黑,次下五味药末,以柳木篦搅,候软硬相得,膏成,摊于故帛上。贴患处。
【主治】痈疽发背。

祛瘀四物汤

【来源】《张皆春眼科证治》。
【组成】酒生地归尾赤芍各9克川芎3克益母草6克刘寄奴9克红花1.5克
【功用】活血祛瘀。
【主治】上胞下垂,由外伤引起者。
【方论】方中用四物汤意在补血调血,而用归尾,赤芍,不用白芍、归身是为增强其活血之力;益母草活血通经,有祛瘀生新之效;刘寄奴专主跌仆损伤,有破血行瘀之功。

神应散2

【来源】《脉因证治》卷下。
【组成】大黄(酒浸)30克桃仁6克红花6克当归6克瓜萎根6克炮穿山甲6克柴胡3克麝香少许
【用法】上药研为细末。热酒调下。
【主治】跌打损伤,内有瘀血,大便不通。

桂枝汤

【来源】《伤寒论》。
【异名】阳旦汤(《伤寒论》)。
【组成】桂枝9克(去皮)芍药9克甘草6克(炙)生姜9克(切)大枣12枚(擘)
【用法】上五味,哎咀三味。以水700毫升,微火煮取300毫升,去滓。适寒温,服100毫升。服已须臾,啜热稀粥适量,以助药力。温覆一时许,遍身微汗者为佳。若一服汗出病愈,停后服,不必尽剂,若不汗,更服,依前法,又不汗,后服小促其间,半日许,令三服尽。服一剂尽,病证犹在者,更作服,若汗不出者,乃服至二三剂。
【功用】解肌发汗,调和营卫。
【主治】外感风寒,发热恶风,头痛项强,身痛有汗,鼻呜干呕,苔白不渴,脉浮缓或浮弱。现用于感冒、流行性感冒等见上述症状者。
【禁忌】服药期间,禁食生冷、粘滑、肉、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恶等物。表实无汗,表寒里热,及温病初起,见发热口渴者,均忌用。
【方论】本方证属腠理不固,风寒外袭,营卫不和。治宜辛温解肌,调和营卫。方中桂枝散寒解肌为君;芍药敛阴和营为臣;生姜助桂枝解肌祛邪,大枣助芍药和里营,并为佐药;甘草益气和中,调和诸药为使。配合成方,共奏解肌发汗,调和营卫之功。
【实验研究】1.解热、镇

麻仁丸2

【来源】《产育宝庆集》卷上。
【组成】麻仁(研)枳壳(炙)人参大黄各15克
【用法】上药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空腹时用温开水送下20丸。大便未通可加丸数。
【主治】产后气虚津伤,大便秘涩。

鹿角丸

【来源】《重订严氏济生方》。
【组成】鹿角60克川牛膝(去芦,酒浸,焙)45克
【用法】上为细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70丸,空腹时用盐汤送下。
【功用】补肝肾,强筋骨。
【主治】肝肾不足,面肿垢黑,腰脊痛不能久立,发落齿槁,甚则喜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