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查询
蜂蜜
蜂蜜
(《纲目》)
【异名】石蜜、石始(《本经》),食蜜(《伤寒论》),蜜(《金匮要略》),白蜜(《药性论》),白沙蜜(《本草衍义》),蜜糖(《本草蒙筌》),沙蜜、蜂糖(《纲目》)。
【来源】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所酿的蜜糖。
【动物形态】中华蜜蜂,又名:范(《礼记》),蜡蜂(《纲目》)。
有母蜂、工蜂和雄蜂三种。工蜂形小,体暗褐色,头、胸、背面密生灰黄色的细毛。头略呈三角形,有复眼1对,单眼3个;触角1对,膝状弯曲;口器发达,适于咀嚼及吮吸。胸部3节,中胸最大;翅2对,膜质透明,后翅中脉分叉。足9对,股节、胫节及跗节等处,均有采集花粉的构造。腹部圆锥状,背面黄褐色,1~4节有黑色环带,末端尖锐,有毒腺和螫针;腹下有蜡板4对,内有蜡腺,分泌蜡质。母蜂俗称蜂王,体最大,翅短小,腹部特长。生殖器发达。雄蜂较工蜂稍大,头呈球状,复眼很大;尾端圆形,无毒腺和螫针。母蜂和雄蜂的口器均退化,足上无采贮花粉的构造,腹下蜡板和蜡腺均无。
蜜蜂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昆虫。每一蜂群,由1个母蜂、数百个雄蜂和上万个工蜂所组成。母蜂为群体中的核心,专司产卵;工蜂为生殖系统不发育的雌性蜂,专司采蜜、酿蜜、喂饲幼虫、筑巢及防御等职。
分布很广。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养殖的品种主要是意大利蜜蜂。
以上昆虫的幼虫(蜜蜂子)、分泌的蜡质(蜜蜡)、蜂尾刺蟹时放出的毒液(蜂毒)、分泌的黄褐色粘性物质(蜂胶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【药材】为稠厚的液体,白色至淡黄色(白蜜),或橘黄色至琥珀色(黄蜜)。夏季如清油状,半透明,有光泽;冬季则易变成不透明,并有葡萄糖的结晶析出,状如鱼子。气芳香,味极甜。以水分小,有油性,稠如凝脂,用木棒挑起时蜜汁下流如丝状不断,且盘曲如折叠状,味甜不酸,气芳香,洁净无杂质者为佳。
全国大部地区均产。
【化学成分】蜜因蜂种、蜜源、环境等的不同,其化学组成差异甚大。最重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,两者含量合计约70%。尚含少量蔗糖(有时含量颇高),麦芽糖、糊精,树胶,以及含氮化合物、有机酸、挥发油、色素、蜡、植物残片(特别是花粉粒)、酵母、酶类、无机盐等。蜜一般只含微量维生素,其中有A、C、D、胆碱、B2、尼克酸、泛酸、生物素、叶酸、B、K等。在含氮化台物中有蛋白质、胨、际、氨基酸,以及转化酶、过氧化氢酶、淀粉酶等酶类,并含乙酰胆碱。灰分中主含镁、钙、钾、钠、硫、磷,以及微量元素铁、锰、铜、镍等。有机酸中往往有柠檬酸,以及苹果酸、琥珀酸、乙酸。也常含甲酸,但含量极低(0.01%以下)。
另有一种有毒性的蜂蜜,在日本常自石楠科植物的花蜜得来。
【炮制】取纯净的蜂蜜,用文火熬炼,过滤去沫。
①《雷公炮炙论》:"凡炼蜜一斤,只得十二两半是数,若火少,火过,并用不得。"
②《本草经集注》:"凡蜜,皆先火上煎,掠去其沫,令色微黄,则丸经久不坏。"
③《纲目》:"凡炼沙蜜,每斤入水四两,银石器内,以桑柴火慢炼,掠去浮沫,至滴水成珠不散,乃用,谓之水火炼法。又法:以器盛置重汤中煮一日,候滴水不散,取用亦佳,且不伤火也。"
【性味】甘,平。
①《本经》:"味甘,平。"
②《纲目》:"生凉,熟温。"
③《本草汇言》:"味甘,气寒,无毒。"
【归经】入肺、牌、大肠经。
①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脾、肺二经。"
②《本草汇言》:"入手足太阴、阳明经。"
③《要药分剂》:"入心、脾二经。"
【功用主治】补中,润燥,止痛,解毒。治肺燥咳嗽,肠燥便秘,胃脘疼痛,鼻渊,口疮,汤火烫伤,解乌头毒。
①《本经》:"主心腹邪气,诸惊痫痓,安五脏诸不足,益气补中,止痛解毒,和百药。"
②《别录》:"养脾气,除心烦,食饮不下,止肠澼,肌中疼痛,口疮,明耳目。"
③《本草拾遗》:"主牙齿疳匿,唇口疮,目肤赤障,杀虫。"
④《本草衍义》:"汤火伤涂之痛止,仍捣薤白相和。"
⑤《纲目》:"和营卫,润脏腑,通三焦,调脾胃。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冲调,0.3~1两;或入丸剂、膏剂。外用:涂局部。
【宜忌】痰湿内蕴、中满痞胀及肠滑泄泻者忌服。
《本草经疏》:"石蜜,生者性寒滑,能作泄,大肠气虚,完谷不化者不宜用,呕家酒家不宜用,中满蛊胀不宜用,湿热脚气不宜用。"
【选方】①治咳嗽:白蜜一斤,生姜二斤(取汁)。上二味,先秤铜铫,知斤两讫,纳蜜复秤知数,次纳姜汁,以微火煎令姜汁尽,惟有蜜斤两在,止。旦服如枣大,含一丸,日三服。禁一切杂食。(《千金方》)
②治上气咳嗽,喘息,喉中有物,唾血:杏仁、生姜汁各二升,糖、蜜各-升,猪膏二合。上五味,先以猪膏煎杏仁黄,出之,以纸拭令净,捣如膏,合姜汁、蜜、糖等,合煎令可丸。服如杏核一枚,日夜六、七服,渐渐加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③治阳明病,自汗出,若发汗,小便自利者,此为津液内竭,虽鞕不可攻之,当须自欲大便:食蜜七合。于铜器内,微火煎,当须凝如饴状,搅之勿令焦著,欲可丸,并手捻作铤,令头锐,大如指,长二寸许,当热时急作,冷则鞕。以纳谷道中,以手急抱,欲大便时乃去之。(《伤寒论》)
④治高血压,慢性便秘:蜂蜜一两八钱,黑芝麻一两五钱。先将芝麻蒸熟捣如泥,搅入蜂蜜,用热开水冲化,一日二次分服。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
⑤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:蜂蜜一两八钱,生甘草三钱,陈皮二钱。水适量,先煎甘草、陈皮去渣,冲入蜂蜜。一日三次分服。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
⑥治蛔虫病,吐涎心痛,发作有时,毒药不止:甘草二两,粉一两重,蜜四两。上三味,以水三升,先煮甘草取二升,去滓,纳粉、蜜,搅令和,煎如薄粥,温服一升,瘥即止。(《金匮要略》甘草粉蜜汤)
⑦治疔肿恶毒:生蜜与隔年葱研膏,先刺破涂之,如人行五里许,则疔出,后以热醋汤洗去。(《济急仙方》)
⑧治口疮:蜜浸大青叶含之。(《药性论》)
⑨治男子阴疮:蜜煎甘草末,涂之。(《肘后方》)
⑩治痘疮痒甚,误搔成疮,及疮痂欲落不落者:白蜜不拘多少,涂于疮上,其痂自落,且无疤痕,亦不臭秽。(《普济方》百花膏)
⑾治风疹,风癣:沙蜜一斤,糯饭一斤,面曲五两,熟水五升,同入瓶内封七日成酒,寻以蜜入酒代之,亦良。(《纲目》蜜酒)
⑿治热油烧外痛:白蜜涂之。(《梅师集验方》)
⒀治鼾:白蜜和茯苓,涂上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⒁解乌头毒:白蜂蜜每次一至四汤匙,温开水冲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【临床应用】①治疗胃、十二指肠溃疡
曾观察20例,治疗后15例壁龛消失,3例进步(平均为32天);18例疼痛完全消失,2例减轻,疼痛消失时间最短6天,平均为22.2天。国外资料报道治疗数百例的痊愈率为82%。用法:每日用新鲜蜂蜜100克,早、中、晚饭前分服;服至第10日后,每日增至150~200克。或用蜂蜜60毫升,0.5%普鲁卡因40毫升,混合为1次量,日服3次。
②治疗烧伤
用蜂蜜涂布烧伤创面,能减少渗出液,减轻疼痛,控制感染,促进创面愈合,从而缩短治愈时间。用法:一般Ⅰ、Ⅱ度中小面积烧伤,创面经清洁处理后,即用棉球蘸蜂蜜均匀涂布(不宜太厚或太薄),早期每日2~3次或4~5次,待形成胶痂后改为每日1~2次。采用暴露疗法。如痂下积有脓液,可将胶痂揭去,清创后再行涂布,创面可重新结成胶痂,迅速愈合。对已感染的或面积较大的Ⅲ度烧伤,则可用蜂蜜纱布敷于创面,外用无菌棉垫包扎。冬天不便使用暴露疗法者,亦可采用此法。蜂蜜中也可加入2%普鲁卡因溶液,配成2:1混合液使用,以减轻涂药开始时给创面带来的疼痛。有主张在蜂蜜涂布后,创面上再撒布一薄层石膏粉,以增强疗效。据85例观察,Ⅰ、Ⅱ度烧伤一般涂布蜂蜜2~3天后,创面便形成透明胶痂;6~10天胶痂自行脱落,新生上皮完全生长。晚期入院已有明显感染者,2~3天后创面亦能形成胶痂,并可见痂下上皮细胞生长。采用蜂蜜纱布包扎疗法者,一般经过6~9天肉芽生长良好,2~3周后即可痊愈。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感染,已感染之创面,涂蜜后脓性分泌物亦逐渐减少。但使用本法时仍应尽力创造无菌条件。对胶痂下的感染情况要留意观察,及时处理。在关节处的胶痂易于破裂,要注意保护。同时,本疗法仅限于创面处理,其它如止痛、抗感染、补充液体及控制休克等,均需按常规配合进行。
③治疗冻伤、冻疮
对于Ⅱ度以上有炎症及有分泌物的冻伤,用熟蜂蜜与黄凡士林等量调成软膏,薄薄的涂于无菌纱布上,敷盖于创面,每次敷2~3层。敷盖前先将创面清洗干净,敷盖后用敷料包扎固定。一般用药2~3次后,疼痛及炎症渐趋消失,3~7次可望痊愈。对于冻疮,先用温开水洗涤患部,然后涂蜜包扎,间日换药一次。如未破溃的,可不必包扎。
④治疗溃疡与外伤
年久不愈的慢性溃疡,可试用10%蜜汁洗涤疮口,然后用纯蜜浸渍的纱布条敷于创面,敷料包扎,间日换药1次。曾试治两例下肢溃疡,1周后即有肉芽新生,约2个月即愈。另试治1例梅毒性溃疡,结果无效。皮肤与肌肉的外伤,可用10%蜜汁洗涤伤口,然后涂蜜包扎,能防止感染,获得一期愈合。
⑤治疗皮炎
对过敏性皮炎及湿疹等,用蜂蜜100毫升,加氧化锌10克,淀粉20克,制成软膏外搽。用药后可使红疹消退,渗出物减少,痒感消失。治疗尿布皮炎,先用温水洗净患部,而后用蜂蜜涂搽,每日1~2次。
⑥治疗角膜溃疡及睑缘炎
用蜂蜜制成5%滴眼液滴眼,治疗角膜溃疡29例,治愈22例,进步4例,无效3例。一般在用药1、2天后,溃疡即由进行性转为静止,基底清洁,透明度增加,浸润边缘消失。奏效的原因可能是增强机体防御能力,或影响病变部位的新陈代谢。用蜂蜜外涂,每日3次,治疗睑缘炎76例,平均3.5天治愈。
⑦治疗鼻炎和鼻窦炎
对慢性鼻炎采用40%蜂蜜行游子透入法治疗,每日1次,电流强度1~5毫安,时间15~20分钟,14次为一疗程。如需行第二疗程时,休息1个月后再继续进行。50例患者经14~24次治疗后,11例痊愈,18例好转,11例减轻,10例无效。对上颌窦炎,经穿刺灌洗后注入20%或40%蜂蜜2毫升,每周2次。观察29例,治愈20例。发病时间愈短,疗效愈好。鼻窦灌洗出的分泌物属于粘液性者效果最佳,粘液脓性者效果最差。又有用蜂蜜涂于鼻腔患处(涂蜜前先洗净鼻腔的结痂及分泌物),早晚各1次,治疗萎缩性鼻炎5例,经8~29天后,鼻部痛痒及前额疼痛均消失,鼻腔无分泌物及结痂。4例嗅觉完全恢复,1例好转。除2例鼻粘膜尚有萎缩现象外,余均恢复正常。
⑧其它
蜂蜜还曾用于下列疾病:㈠急性细菌性痢疾:成人每日150克,分4次服;小儿酌减。㈡便秘:适用于习惯性便秘,老年和孕妇便秘。每晨内服,或用20%蜂蜜水灌肠。㈢贫血:对低色素性贫血有效。治疗后血球与血红蛋白有显著的增加。每日用80~100克,分3次服。㈣阴道滴虫:用蜂蜜装入胶囊塞入阴道。此外,对神经衰弱、高血压、肺结核、心脏病、肝脏病等慢性疾患,内服蜂蜜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或调补作用,一般作为辅助用药。
【名家论述】①《纲目》:"蜂蜜,其入药之功有五:清热也,补中也,解毒也,润燥也,止痛也。生则性凉,故能清热;熟则性温,故能补中;甘而和平,故能解毒;柔而濡泽,故能润燥;缓可以去急,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;和可以致中,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。张仲景治阳明结燥,大便不通,蜜煎导法,诚千古神方也。"
②《本草经疏》:"石蜜,其气清和,其味纯甘,施之精神气血,虚实寒热,阴阳内外诸病,罔不相宜。《经》曰:里不足者,以甘补之。""同芦根汁、梨汁、人乳、牛羊乳、童便,治噎膈大便燥结,用此润之,有痰加竹沥。炼熟和诸丸药及膏子,主润五脏,益血脉,调脾,胃,通三焦。涂火灼疮能缓痛。"
③《药品化工》;"蜂蜜采百花之精,味甘主补,滋养五脏,体滑主利,润泽三焦。如怯弱咳嗽不止,精血枯槁,肺焦叶举,致成肺燥之症,寒热均非,诸药鲜效,用老蜜日服两许,约月未有不应者,是燥者润之之义也。生用通利大肠,老年便结,更宜服之。"
石栗叶
石栗叶
(《岭南采药录》)
【来源】为大戟科植物石栗的叶。植物形态详"石栗子"条。
【采集】全年可采,晒干。
【药材】干燥叶多皱缩,纸质,卵形至长卵形,长10~20厘米,宽8~1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截形或心形,两面秃净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;叶脉明显,主脉1,侧脉羽状。具叶柄,被星状毛,顶端有2个突起的暗红色小腺体。以净叶无枝梗者为佳。
产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【性味】《广东中药》Ⅱ:"微苦,寒。"(有毒)
【功用主治】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闭经,取生石栗叶四两,和猪腰煎汤服之。亦能下胎。"
②《广东中药》Ⅱ:"通经,清瘀热,治白浊。"
【宜忌】《广东中药》Ⅱ:"孕妇忌用。"
田螺壳
田螺壳
(《别录》)
【来源】为田螺科动物中国圆田螺的壳。动物形态详"田螺"条。
【性味】《纲目》:"甘,平,无毒。"
【功用主治】和胃,止泻,止血,化痰。治反胃吐食,胃脘疼痛,滑泻,便血,小儿惊风,脓水湿疮。
①《别录》:"疗心腹痛,又主失精。水渍饮汁,止泻。"
②《本草拾遗》:"烂壳烧为灰,末服,主反胃、胃冷,去卒心痛。"
③《纲目》:"烂壳研细末服之,止下血,小儿惊风有痰,疮疡脓水。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煅研为末,1~2钱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【选方】①治反胃吐食:田螺壳、黄蚬壳(皆取久在泥中者)各等分。炒成白灰,每二两入白梅肉四个,捣和为丸,再入砂合子内盖定泥固,煅存性,研细末。每服二钱,用人参缩砂汤调下,不然用陈米饮调服亦可。(《本草述》)
②治心脾痛不止者:田螺壳,溪间者亦可,以松柴片层层叠上,烧过火,吹去松灰,取壳研末,以乌沉汤、宽中散之类调服二钱。(《医林集要》水甲散)
③治瘑疮:螺壳二七枚(烂者),乱发(烧灰)、龙胆末各等分。上三味合研如粉,以三年油淀和敷之,加腻粉妙。(《删繁方》)
④治急惊风:远年螺壳白者,烧灰,加麝香少许,水调灌之。(《普济方》)
⑤治风湿性关节炎:大田螺壳七个,韭菜根七根,茵陈一两。水煎,加烧酒少许冲服。每日一剂,服后盖被令出汗。(《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》)
黑大豆
黑大豆
(《本草图经》)
【异名】乌豆(《肘后方》),黑豆(《日华子本草》),冬豆子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【来源】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子。
【植物形态】大豆(《本经》),又名:大菽(《管子》)。
一年生草本,高50~80厘米。茎直立或上部蔓性,密生黄色长硬毛。3出复叶;叶柄长,密生黄色长硬毛;托叶小,披针形;小叶3片,卵形、广卵形或狭卵形,通常两侧的小叶为斜卵形,长6~13厘米,宽4~8.5厘米,先端钝或急尖,中脉常伸出成棘尖,基部圆形、阔楔形或近于截形,全缘,或呈微波状;两面均被黄色长硬毛。总状花序短阔,腋生,有2~10朵花;花白色或紫色;花萼绿色,钟状,先端5齿裂,被黄色长硬毛;花冠蝶形,旗瓣倒卵形,先端圆形,微凹,翼瓣篦形,有细爪,龙骨瓣略呈长方形,基部有爪;雄蕊10,2体;子房线状椭圆形,被黄色长硬毛,基部有不发达的腺体,花柱短,柱头头状。荚果长方披针形,长5~7厘米,宽约1厘米,先端有微凸尖,褐色,密被黄色长硬毛。种子卵圆形或近于球形,种皮黄色、绿色或黑色。花期8月。果期10月。
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本植物的叶(黑大豆叶)、花(黑大豆花)、黄色的种子(黄大豆)、黑色的种皮(黑大豆皮)等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【化学成分】含较丰富的蛋白质、脂肪和碳水化物,以及胡萝卜素、维生素B1、B2、烟酸等;并含下列成分:㈠异黄酮类:有大豆黄酮甙和染料木甙。前者含量为0.007,水解后得大豆黄酮和葡萄糖;后者含量为0.01~0.15%,水解后得染料木素和葡萄糖。㈡皂甙:有大豆皂醇A、B、C、D、E5个甙元,与甙元结合的糖有葡萄糖、木糖、半乳糖、阿拉伯糖、鼠李糖和葡萄糖醛酸,甙元与糖的比例为1:1。在脱脂的大豆粉中,皂甙的含量约0.60%。此外,尚含胆碱2.06~2.90毫克/克,叶酸2.30微克/克,亚叶酸0.74微克/克,泛酸13毫克/公斤左右,生物素750毫微克/克,维生素B12_0.008微克%,唾液酸0.04%左右。大豆的水解产物中含乙酰丙酸0.971~3.559%。
大豆脂肪油成分参见"豆油"条。大豆皮成分参见"黑大豆皮"条。
【药理作用】大豆中含微量的大豆黄酮及染料木素(水解产物),两者皆有雌激素样作用(口服2.5克/小鼠/天,6天后测子宫重量),其作用强度为染料木素:鹰嘴豆芽素A:大豆黄酮=1.5:1.0:0.4,但也有认为大豆黄酮作用强于另外两者的。大豆黄酮对小鼠皮下注射不吸收,口服或腹腔注射时雌激素样作用相当于二乙基己烯雌酚的0.00001。家畜食入过多含此类异黄酮之饲料,可能对其生理功能发生某种影响。大豆黄酮对离体小鼠小肠有解痉作用,共效力为罂粟碱的37%。
【性味】甘,平。
①《别录》:"甘,平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甘咸苦,寒。"
【归经】入脾、肾经。
①《得配本草》:"入足少阴经。"
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、脾、肾三经。"
③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足少阴、厥阴经。"
【功用主治】活血,利水,祛风,解毒。治水肿胀满,风毒脚气,黄疸浮肿,风痹筋挛,产后风痉、口噤,痈肿疮毒;解药毒。
①《本经》:"涂痈肿;煮汁饮,止痛。"
②《别录》:"逐水胀,除胃中热痹,伤中淋露,下瘀血,散五藏结积内寒,杀乌头毒。炒为屑,主胃中热,去肿除痹,消谷,止腹胀。"
③崔禹锡《食经》:"煮饮汁,疗温毒水肿,除五淋,通大便,去结积。"
④孟诜:"和饭捣涂一切毒肿;疗男女阴肿,以绵裹纳之;杀诸药毒;和桑柴灰汁煮之,下水鼓腹胀。"
⑤《食疗本草》:"主中风脚弱,产后诸疾;若和甘草煮汤饮之,去一切热毒气,善治风毒脚气;煮食之,主心痛,筋挛,膝痛,胀满;杀乌头、附子毒。"
⑥《本草拾遗》:"炒令黑,烟未断,及热投酒中,主风痹、瘫缓、口噤、产后诸风。"
⑦《日华子本草》:"调中下气,通经脉。"
⑧《纲目》:"治肾病,利水下气,制诸风热,活血。煮汁,解礜石、砒石、甘遂、天雄、附子、射罔、巴豆,芫青、斑蝥、百药之毒;治下痢脐痛;冲酒治风痉及阴毒腹痛。"
⑨《本草汇言》:"煮汁饮,能润肾燥,故止盗汗。"
⑩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黄疸浮肿,肾虚遗尿。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扬,0.3~1两,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掺或煮汁涂。
【宜忌】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"恶五参,龙胆。得前胡、乌喙、杏仁、牡蛎良。"
②《纲目》:"服蓖麻子者忌炒豆,犯之胀满;服厚朴者亦忌之,动气也。"
【选方】①治卒肿满,身面皆洪大:大豆一升。以水五升,煮二升,去豆,纳酒八升,更煮九升,分三、四服,肿瘥后渴,慎不可多饮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②治脚气入腹,心闷者:浓煮大豆汁饮一大升,不止更饮。(张文仲)
③治小儿丹毒:浓煮大豆汁涂之良,瘥,亦无瘢痕。(《千金方》)
④治痘疮湿烂:黑大豆研末敷之。(《纲目》)
⑤治小儿汤火疮:水煮大豆汁涂上,易瘥,无斑。(《子母秘录》)
⑥治消渴:乌豆置牛胆中阴干百日,吞之。(《肘后方》)
⑦治肾虚消渴难治者:天花粉、大黑豆(炒)。上等分为末,面糊丸,如梧桐子大,黑豆百粒(煎)汤下。(《普济方》救活丸)
⑧治小儿胎热;黑豆二钱,甘草一钱,灯芯七寸,淡竹叶一片。水煎服。(《全幼心鉴》)
⑨中礜石毒:以大豆汁解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⑩中巴豆毒:大豆汁解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【名家论述】①《本草拾遗》:"大豆炒食极热,煮食之及作豉极冷,黄卷及酱平。"
②汪颖《食物本草》:"陶华以黑豆入盐煮,常时食之,云能补肾。"
③《纲目》:"黑豆入肾功多,故能治水,消胀、下气,制风热而活血解毒,所谓同气相求也,又按古方称大豆解百药毒,予每试之,大不然,又加甘草,其验乃奇,如此之事,不可不知。"
④《本草经疏》:"大豆,岐伯云生温熟寒。藏器云生平,炒食极热,煮食极寒。观《本经》及孟诜云,生捣涂肿毒,则生者非温矣。《经》又云,炒为屑,主胃中热,则炒者又非极热矣。应是生平,炒温,煮寒无疑。"
⑤《本草汇言》:"黑大豆,解百毒,下热气之药也。缪氏曰,善解五金、八石、百草诸毒及虫毒,宜水浸,生捣作膏,白汤调服一合。又去风,利水,散热,故风痹瘫痪方中用之,黄痘水肿方中用之,烦渴热结方中用之。又煮熟食之则利肠,炒熟食之则闭气,水浸、生捣食之解毒,敷之肉上散痈肿。但性利而质坚滑,多食令人腹胀而利下矣,故孙真人曰,少食醒脾,多食损脾也。"
鳗鲡鱼
鳗鲡鱼
(《别录》)
【异名】白鳝、蛇鱼、风鳗(《纲目》),鳗鱼(《本经逢原》),白鳗、青鳝(《中国动物图谱·鱼类》)。
【来源】为鳗鲡科动物鳗鲡的全体或肉。
【动物形态】鳗鲡(《日用本草》)
体细长,前部呈圆筒形,后部稍侧扁。体长约40厘米左右。头长而尖。吻部尖而平扁。眼小,位于头的前郎。眼间隔宽,约等于吻长。鼻孔每侧2个,后鼻孔接近眼的前方,前鼻孔成小管状,位于吻端的两侧。口大而阔,口角达于眼的后缘。下颌较上颌略长,唇厚,上下颌及犁骨均具细齿。鳃孔小,位于胸鳍基部的前方。侧线完全,鳞细小而长,隐藏于表皮内。体表多粘液体。背鳍长而低,起点距臀鳍较距鳃孔为近。臀鳍长而低,起点紧接于肛门的后方。胸鳍近圆形,无腹鳍,尾鳍短,和背鳍及臀鳍相连。体背部灰黑色,侧上缘微绿,腹部白色。
生活在江河和湖泊中。到一定年龄,于秋天入海产卵。食物以小鱼、蟹、虾,蚯蚓及水生昆虫等为主。分布长江、闽江、珠江流域及海南岛。
本动物的骨(鳗鲡鱼骨)、血(鳗鲡鱼血)、脂肪(鳗鲡鱼膏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【化学成分】肉每100克含水分76克,蛋白质14.5克,脂肪8克,灰分1.4克,钙166毫克,磷211毫克,铁1.8毫克;维生素A3000国际单位。B1_10微克,B2_100微克,尼克酸6.0毫克,C_15毫克。从肌肉还分离得肌肽和鹅肌肽。在18~22℃放置1昼夜,含挥发性碱性氮13.7毫克%,挥发性还元性物质36.0微克当量/克,组织胺(2.2毫克%及显著量的丁酸。鱼身粘滑液含多糖;多糖中,含葡糖胺0.65毫克,半乳糖胶6.5毫克,葡糖醛酸0.16毫克%。鳗肝含维生素尤其丰富,例如每100克含A15000国际单位,B1_300微克,B2_500微克。
【性味】甘,平。
①《别录》:"味甘,有毒。"
②《食性本草》;"寒。"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平,微毒。"
④《会约医镜》:"甘,平,微寒。"
【归经】①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肝、肾。"
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脾、肾二经。"
【功用主治】补虚羸,祛风湿,杀虫。治虚劳骨蒸,风湿痹痛,脚气,风疹,小儿疳积,妇女崩漏,肠风,痔漏,疮疡。
①《别录》:"主五痔疮瘘,杀诸虫。"
②《食疗本草》:"疗妇人带下百病,一切风瘙如虫行。"
③孟诜:"熏痔。患诸疮瘘及疬疡风,长食之甚验。腰肾间湿风痹常如水洗者,可取五味、米煮,空腹食之,甚补益。湿脚气人服之良。"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劳,补不足,杀虫毒恶疮,暖腰膝,起阳,疗妇人产户疮虫痒。"
⑤《日用本草》:"补五藏。治一切风疾,肠风下血。"
⑥《纲目》:"治小儿疳劳及虫心痛。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烧炙研末或煮食。
【宜忌】病后脾肾虚弱,痰多泄泻者忌服。
①寇宗奭:"动风。"
②《日用本草》:"腹下有黑斑者毒甚。与银杏同食患软风。"
⑧《木草经疏》:"脾胃薄弱易泄者勿食。"
④《本草求原》:"脾肾虚滑及多痰人勿食。"
⑤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多食助热发病,孕妇及时病忌之。"
【选方】①治骨蒸劳瘦及肠风下虫:鳗鲡鱼二斤,治如食法,切作段子,入铛内,以酒二盏煮,入盐、醋中食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⑦治男妇一切虚劳弱症:大鳗鱼不拘几斤,水洗净,蒸笼铺荷叶,将鳗鱼放上蒸一炷香取起,去头、尾、骨,捣烂,入炒熟山药末,丸如梧子大,晒干,加薄荷,磁器收固,勿走药气。空心薄荷汤或酒下三、四钱。(《经验广集》鳗鱼丸)
③治五痔瘘疮,杀虫:鳗鲡鱼一头,治如食法,切作片炙,着椒、盐、酱调和食之。(《食医心镜》)
④治鼠瘘:鳗鲡鱼四两(炙令焦黄),野猪皮四两(炙令焦黄),瞿麦一两,蟾蜍一枚(炙黄),斑猫三十枚(去头、足、翅,糯米拌炒令黄色),腊月猪脂五合(炼成者),巴豆十五枚(去皮、心膜,纸裹压去油)。上药除猪脂、巴豆外,捣罗为末,用猪脂、巴豆和捣干杵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日空心,以米粥饮下二丸,觉者当寒热,不觉者,来日平明更服三丸,稍稍增之,慎热饮食,当有烦闷。(《圣惠方》鳗鲡鱼丸)
⑤治蜎心痛:鳗鲡鱼淡炙令熟,与患人吃一、二枚。(孟诜《必效方》)
【名家论述】①《本草经疏》:"鳗鲡鱼甘寒而善能杀虫,故骨蒸劳瘵,及五痔疮瘘人常食之,有大益也。"
②《本草汇言》:"鳗鲡鱼,消疳治瘵,杀诸虫之药也。如疬疡瘘痔,及风湿脚气痹痛人常食之,渐渐获效。性虽有毒,以五味、葱、姜、椒、韭烹制得宜,食之又能补肾脏,壮虚羸。"
王不留行
【中文名】:王不留行(《本经》)
【类别】:种子类
【异名】不留行、王不流行(《吴普本草》),禁宫花、剪金花(《日华于本草》),金剪刀草(《稗史》),金盏银台(《纲目》),麦蓝子(《甘泉县志》)。
【来源】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种子。
【植物形态】麦蓝菜(《救荒本草》),又名:道灌草、大麦牛、兔儿草、麦加菜、王牡牛。
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。茎直立,高30~70厘米,圆柱形,节处略膨大,上部呈二叉状分枝。叶对生,无柄,卵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4~9厘米,宽1.2~2.7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近心脏形,全缘。顶端聚伞花序疏生,花柄细长,下有鳞片彻、苞2枚;萼筒有5条绿色棱翘,先端5裂,裂片短小三角形,花后萼筒中下部膨大呈棱状球形;花瓣5,分离,淡红色,倒卵形,先端有不整齐的小齿牙,由萼筒口向外开展,下部渐狭呈爪状;雄蕊10,不等长;雌蕊1,子房椭圆形,1宦,花柱2,细长。蒴果广卵形,包在萼筒内。花期4~5月。果熟期6月。
生于田边或耕地附近的丘陵地,尤以麦田中最为普遍。除华南外,全国各地区都有分布。
【采集】四、五月麦熟时采收(东北地区在秋季)。割取全草,晒干,使果实自然开裂,然后打下种子,除去杂质,晒干。
【药材】干燥种子,近球形,径约2毫米。幼嫩时白色,继变橘红色,最后呈黑色而有光泽,表面布有颗粒状突起,种脐近圆形,下陷,其周围的颗粒状突起较细,种脐的一侧有一带形凹沟,沟内的颗粒状突起呈纵行排列;胚乳乳白色。质坚硬。气无,味淡。以干燥、子粒均匀、充实饱满;色乌黑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主产于河北、山东、辽宁、黑龙江。此外,山西,湖北、湖南、河南、安徽、陕西、江苏、浙江、扛西、吉林、新疆等地亦产。以河北产量为最大。
王不留行的药用部分,《本草》记载,多系全草与种子并用,而目前则用种子。但在商品中,有时易混入豆科野豌豆属植物的种子,主要的如硬毛果野豌豆(植物形态参阅"小巢菜"条)、窄叶野豌豆的种子,应予区别。
【化学成份】:含王不留行皂甙(vacsegoside)、王不留行黄酮甙(vaccarin)等。
【炮制】簸净杂质,置锅内,用文火炒至爆开白花六、七成时取出,放凉。
【性味】苦,平。
①《本经》:"味苦,平。"
②《吴普本草):"岐伯、雷公:甘。"
③《别录》:"甘,平,无毒。"
④《本草便读》:"苦且辛,平。"
【归经】入肝、胃经。
①《纲目》:"阳明、冲、任。"
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人心、肝二经。"
【功用主治】行血通经,催生下乳,消肿敛疮。治妇女经闭,乳汁不通,难产,血淋,痈肿,金疮出血。
通经下乳:用于经闭及乳汁不下。王不留行治乳汁多而不通;如乳汁少之虚证,则需配用补益气血之药。
活血消肿:用于瘀血肿块及疮痈肿毒。
①《本经》:"主金疮,止血逐痛,出刺,除风痹内寒。"
②《别录》:"止心烦鼻衄,痈疽恶疮,瘘乳,妇人难产。"
③《药性论》:"治风毒,通血脉。"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发背,游风,风疹,妇人血经不匀及难产。"
⑤《珍珠囊》:"妳子导引,利疮疡,主治痢。"
⑥《纲目》:"利小便。"
⑦《本草从新》:"治疔疮。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【宜忌】孕妇忌服。
①《本草经琉》:"孕妇勿服。"
②《本草汇言》:"失血病、崩漏病并须忌之。"
【选方】①治妇人因气,奶汁绝少:瞿麦穗、麦门冬(去心)、王不留行,紧龙骨、穿山甲(炮黄)各等分。上五味为末,每服一钱,热酒调下;后食猪蹄羹少许,投药,用木梳左右乳上梳三十来梳,一日三服,食前服,三次羹汤投,三次梳乳。(《卫生宝鉴》涌泉散)
②治难产逆生,胎死腹中:王不留行、酸浆草(死胎焙用)、茺蔚子、白蒺藜(去刺)、五灵脂(行血俱生用)。各等分为散。每服三钱,取利。山水一盏半。入白花刘寄奴子一撮,同煎温服。(《普济方》胜金散)
③治血淋不止:王不留行一两,当归身、川续断、白芍药、丹参各二钱。分作二剂,水煎服。(《东轩产科方》)
④治诸淋及小便常不利,阴中痛,日数十度起,此皆劳损虚热所致:石韦(去毛)、滑石,瞿麦、王不留行、葵子各二两。捣筛为散。每服方寸匕,日三服之。(《外台》)
⑤治痈肿:王不留行(成末)二升,甘草五两,冶葛二两,桂心四两,当归四两。上五物,治合下筛。以酒服方寸匕,日三夜一。(《医心方》王不留行散)
⑥治乳痈初起:王不留行一两,蒲公英、瓜蒌仁各五钱,当归梢三钱。酒煎服。(《本草汇言》)
⑦治疔肿初起:王不留行子为末,蟾酥丸黍米大。每服一丸,酒下。汗出即愈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
⑧治金疮,被刀斧所伤,亡血,寸口脉浮微而涩:王不留行十分,蒴藋细叶十分,桑根白皮十分,甘草十八分,川椒三分(除目及闭口,去汗),黄芩二分,干姜二分,芍药二分,厚朴二分。上九味,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,勿令灰过;各别杵筛,合治之为散。服方寸匕,小疮即粉之,大疮但服之,产后亦可服。如风寒,桑根勿取之。前三物皆阴于百日。(《金匮宴略》王不留行散)
⑨治鼻衄不止:剪金花连茎叶,阴干,浓煎汁,温服。(《指南方》)
⑩治粪后下血:王不留行末,水服一钱。(《圣济总录》)
⑾治头风白屑:王不留行、香白芷等分为末。干掺一夜,篦去。(《圣惠方》)
⑿鼻血不止。用王不留行连茎、叶阴干,煎成浓汁温服。很快见效。
⒀大便后下血。用王不留行研为末,每服一钱,水送下。
⒁刀伤失血。用王不留行十分,蒴翟叶十分,桑根白皮十分,川椒三分,甘草十分,黄芩、干姜、芍药、厚朴各二分,前三味,烧存性,后六味,研为末。两组和匀。治在伤。每服一匙,水送下;治小伤,只须用末敷伤处即可。妇女产后亦可服用。此方名"王不留行散"。
⒂妇女乳少。用王不留行、穿山甲(炮)、龙骨、瞿麦穗、麦门冬,等分为末。每服一钱,热酒调下,服药后再吃猪蹄汤,并一日数次用木梳乳,助乳汁流出。此方名"涌泉散"。
⒃头风白屑。用王不留行、香白芷,等分为末,干搽头上。第二天清晨篦去。
⒄痈疽诸疮。用王不留行、桃枝、茱萸根皮各五两,蛇床子、牡荆子、苦竹叶、蒺藜子各三程式,大麻子一升,以水二头号半,煮取一斗,多次洗患处。此方名"王不留行汤"。
⒅疔肿初起。用王不留不行子研为一末,加蟾蜍和丸,如黍米大。每服一丸,酒送下。汗出即愈。
【临床应用】治疗带状疱疹
将王不留行用文火炒黄直至少数开花,研碎,过筛,取细末。如患处疹未破溃,用麻油将药末调成糊状外涂;如疱疹已溃破,可将药末直接撒布于溃烂处。每日2~3次。治疗16例,一般用药后10~20分钟即可止痛,2~5天痊愈;局部未见不良反应。
【附方】 王不留行以善于行血知名"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",所以叫"王不留行",但流血不止者,它又可以止血。在妇科,王不留行又是发乳的良药,常与穿山甲同用,俗谚有"穿出甲,王不留,妇人服了乳长流"的说法,可见本品通乳汁的作用是很显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