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查询

已收录 5937 个中药

驴蹄

驴蹄
(《纲目》)

【来源】为马科动物驴的蹄,动物形态详"驴肉"条。

【功用主治】《纲目》:"悬蹄烧灰敷痈疽,散脓水;和油敷小儿解颅,以瘥为度。"

【选方】①治肾脏风毒,下注生疮:驴蹄二十片(烧灰),密陀僧(研)一分,轻粉一钱匕,麝香半钱匕。上四味再同研匀,先拭去脓液,次用药干掺,日三、四次。(《圣济总录》驴蹄散)

②治天柱毒疮,生脊大椎上,大如钱,赤色出水:驴蹄二片,胡粉(熬)一分,麝香少许。为末,醋和涂之,干则掺之。(《圣惠方》)

③治疟:白驴蹄二分(熬),大黄四分,绿豆三分(末),砒霜二分,光明砂半分,雄黄一分。捣蜜丸如梧子。发日平旦,冷水服二丸。七日内忌油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
黄疸树

黄疸树
(《江苏药材志》)

【异名】刺黄连、树黄连、土黄连(《广西中药志》),长叶小檗、土黄柏(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),三颗针(《广西中草药》)。

【来源】为小檗科植物庐山小檗的茎及根。

【植物形态】庐山小檗
落叶灌木,高约1~3.5米。茎多分枝,枝有细沟纹,并具针刺,刺通常不分叉,偶为三分叉,长1~2.5厘米。叶簇生;倒披针形至匙形,叶基渐狭而呈柄状,全长约4~8厘米,宽约1.2~2.6厘米,全缘,表面光滑。花序略呈总状,或近伞形,腋生;小苞片披针形;萼片6,两轮,内轮3枚较大;花瓣6,椭圆状倒卵形,长约2~3毫米,较萼片略狭,内侧墓部具二蜜腺;雄蕊6,与花瓣对生,花药呈二瓣裂;子房上位,花柱不明显,柱头扁平而大,胚珠1,直立。浆果矩圆形,长9毫米,红色,微有粉,无宿存花柱。
生长于林下、沟边。分布广西、江西、江苏、浙江等地。

【采集】春、秋挖取全株,剪除枝叶及细根,或削除部分栓皮,晒干。

【药材】干燥的茎呈类圆柱形,表面灰棕色,有沟纹,并有少数小形皮孔。上部多分枝,枝直径约3~5毫米,显灰棕至暗棕色,表面有明显的纵棱数条;针刺较多,单个或2~3分叉。主根呈圆柱形,直径达4~5厘米或以上;根头部留有茎基及芽;侧根及支根呈扭曲状;外表土黄色至灰棕色,栓皮易片状脱落而露出棕黄色的皮部。茎枝及根的质地坚硬,断面强纤维性,呈鲜黄色,茎及枝中央具髓部;根无髓,木质部占绝大部分。断面置萤光灯下可见强烈的黄色萤光。味极苦。
产于广西、江苏等地。

【化学成分】含小檗碱,根含1.52%,茎枝含0.98%(均以盐酸盐计)。

【性味】《广西中药志》:"味苦,性寒,无毒。"

【功用主治】清热解毒。治肝炎,胆囊炎,肠炎,菌痢,咽喉炎,结膜炎,尿道炎,疮疡肿毒。

①《广西中药志》:"治消化不良,腹痛,肠炎下痢等症。"

②《广西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。治细菌性痢疾,肠胃炎,咽喉炎,口腔炎,尿道炎,急性结膜炎,疮疡溃烂。预防流脑。"

③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:"治急性肝炎,胆囊炎。"
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;煎汤,3~5钱。外用:煎水洗。

苦夭

苦夭
(《本草经集注》)

【异名】钩夭(《尔雅》),苦板(《纲目》),轮蓟(《苏南种子植物》),狭叶蓟、牛刺犁、小样刺米草(《湖南药物志》),小蓟(《广西中草药》)。

【来源】为菊科植物中国蓟的全株。

【植物形态】中国蓟
多年生草本,高1~1.5米。茎直立,有分枝,具蛛丝状白色细柔毛。叶互生,基部叶花时即枯萎脱落,中部叶椭圆状披针形,长10~20厘米,宽1~3厘米,边缘不整齐羽裂或不裂,具长短不等的刺,上面绿色,粗糙,下面被有蛛丝状白毛,上部叶渐小,线状披针形。头状花序顶生,开花后略下垂;总苞钟形,长1.5~2厘米,宽2~2.5厘米;苞片多层,外层苞片先端具细短刺,内层苞片先端膜质,背面有粘涎腺1条,紫红色;花全部管状,花冠紫红色,深5裂,裂片约为花冠筒部膨大部分的3倍;雄蕊5,花药合生,顶端的附属片倒楔形,基部有尾;子房下位,柱头2裂。瘦果长椭圆形,冠毛灰棕色。花期9~10月。
生长于山坡、路旁。分布江苏、浙江、广西、湖南等地。

【采集】秋季采收。

【性味】甘苦,凉。

①《别录》:"微寒。"

②《药性论》:"味苦,无毒。"

③《湖南药物志》:"甘微苦。"

【功用主治】清热,凉血,活血,解毒。治暑热烦闷,妇女崩漏,跌打吐血,痔疮,疔疮。

①《别录》:"主面目通身漆疮。"

②陶弘景:"烧作灰以疗金疮。"
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丹毒。"

④汪颖《食物本草》:"煎汤洗痔。"

⑤《纲目》:"下气,解热。"

⑥《医林纂要》:"解暑去热。"

⑦《湖南药物志》:"破宿血,生新血,解热毒,利胸膈,除烦闷,补虚损。"

⑧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凉血,止血,活血,解毒。"
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。

【选方】①治妇女崩漏:狭叶蓟一两,臭椿树皮三钱,野鸭椿子三钱。水煎服。

②治牛箭(下部生疔疮):狭叶蓟、生大黄、犁口草、枇杷树根、狗屎刺叶。捣烂,敷患处。

③治跌伤吐血或下血:狭叶蓟根五钱,叶下红四钱,野鸡泡三钱,吉鸟根二钱,石膏一钱。水煎服。(选方出《湖南药物志》)

老鼠竻

老鼠竻
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

【异名】老鼠怕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软骨牡丹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
【来源】为爵床科植物老鼠竻的根及茎。

【植物形态】老鼠竻
直立稍分枝灌木。茎圆柱形,高0.5~1.5米,淡绿色。叶柄基部具1对短而锐利的刺;叶对生,革质,矩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,长9~14厘米,光亮,边缘有深波状齿缺,齿刺状;叶柄长1厘米以下。穗状花序顶生,单生,稠密或间断;花长约4厘米,下承托以苞片1枚和相似的小苞片2枚;苞片卵形,绿色,紧粘,长7~8毫米;萼片4,绿色,长1~1.2厘米;花冠管长约1厘米,上唇退化,下唇淡蓝色,扩展或外弯,里面被毛;雄蕊4,花丝短而粗,花药1室,有束毛;子房上位,2室,花柱短,2裂。蒴果长2~2.5厘米。花期春至秋季。
生长于潮汐能至的滨海地区。分布我国南部。

【采集】全年可采,洗净切片,晒干。

【化学成分】根、茎含黄酮甙、酚类和氨基酸。

【性味】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味淡,性寒。"

【功用主治】治痄腮,瘰疬,急、慢性肝炎。
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治痄腮,颈疬,洗疳疔。治白浊,煲肉食。其蔃煅存性,开油搽瘰疬。"

②《广州植物志》:"根能治积热。"

③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消肿散瘀,除痰止痛。治急慢性肝炎,肝脾肿大,琳巴结肿大,胃痛,哮喘。"
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1~2两;或炖肉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
五香藤

五香藤
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

【异名】蛇毒药、拔毒散、铁骨散、小红袍、岩青叶(《云南中草药》),黄龙藤、通气香、小血藤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。

【来源】为木兰科植物中间近缘五味子的全株。

【植物形态】中间近缘五味子
常绿攀援灌木。主根粗壮,圆柱形。叶互生,亚革质,卵状披针形至长椭圆形,长5~1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钝圆,近全缘或具疏细锯齿。花单性,腋生,1~2朵,苞叶狭三角形,长宽各约1毫米;花被片最外3~5片,小,三角形至近肾形,具缘毛,内5片紫红色,椭圆至卵圆形;雄蕊近球形。浆果,成热时鲜红色。花期夏季。
生于向阳石缝或山坡灌丛中。分布云南。

本植物的茎藤煎汁可熬制鸡血藤膏,另详专条。

【采集】全年可采,根、茎藤切片,晒干;叶晒干或鲜用。

【性味】①《云南中草药》:"涩微苦,寒。"

②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根及藤:甘辛,平;叶:淡,平。"

【功用主治】清热解毒,舒筋活血,消肿止痛,治流感,毒蛇、狂犬咬伤,风湿麻木,跌打损伤,月经不调,痈肿疮毒。

①《云南中草药》:"根:清热解毒,消肿上痛。预防流脑,流感,治毒蛇咬伤,无名肿毒,外伤出血,骨折。"

②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根及藤:舒筋活血,消肿止痛;叶:止血散瘀。"
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4~6钱;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撒。

【选方】①治毒蛇咬伤,狂犬咬伤,疮毒:五香藤叶适量,捣烂外敷。

②治风湿麻木,跌打损伤,胃痛,月经不凋,脉管炎:五香藤根及茎四至六钱。煎服,或配方泡酒服。

③治外伤出血:五香藤根皮或叶磨粉撒于伤口处。(选方出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

对对参

对对参
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

【异名】壮精丹(《贵州药植目录》)。

【来源】为兰科植物长距鸟足兰的根。

【植物形态】长距鸟足兰
一年生草本,高33~48厘米。根2枚并生,稍肉质;纺锤形,长约1.5厘米。叶2~3枚,披针形至长椭圆形,长12~18厘米,宽4~6厘米,先端长渐尖,基部钝圆魂阔楔形,抱茎,两面均无毛;平行脉10~15条,两面凸出。穗状花序顶生,长9~13厘米,下面有披针形向下反折的苞叶3~5枚,花排列较疏,每花下有反折的卵状披针形苞片1枚;花粉红色,唇瓣直立,盔状。蒴果椭圆形,内有种子多数。
生于山坡,草地。分布云南、贵州等地。

【采集】秋季采挖,洗净晒干。

【性味】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性平,味甘。"

【功用主治】治阳痿,慢性肾炎。

①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补肾养心。治肾虚腰痛。"

②《贵州药植目录》:"治阳痿。"
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炖猪腰吃。

【选方】治慢性肾炎,面足浮肿:对对参五钱,加车前子三钱,淮牛膝二钱。水煎服。并可治心脏病及妇女白带。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