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胆的功效作用和禁忌
乌奴龙胆
【药品名称】乌奴龙胆(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)
【异名】冈噶琼(藏名)。
【来源】为龙胆科植物乌奴龙胆的全草。
【植物形态】乌奴龙胆
多年生草本,高3~5厘米。叶密集对生,似轮生状;叶片扇形,全缘,无柄。花1~3朵顶生,蓝紫色,并带有紫黑色条纹;萼管状,常5裂,裂片扇形;花冠钟形,先端5裂,裂片全缘;雄蕊5;子房上位。蒴果成熟时2瓣裂。
生于高山草地。分布西藏等地。
【采集】7~9月采收。阴干。
【性味】性寒,味苦。
【功用主治】清热解毒,止泻。治流感发烧,咽喉肿痛,黄疸,热性腹泻。用于血和赤巴合并症,木布病,血管闭塞病,中毒性发烧,热性腹泻,流行性感冒,咽喉肿痛,黄疸病。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1~2钱。
【贮藏】 置通风干燥处。
矮脚龙胆
矮脚龙胆
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
【来源】为龙胆科植物小龙胆草的全草。
【植物形态】小龙胆草
矮小草本,高约4厘米。茎单生或数茎丛生。叶对生,无柄,密集,全缘;基生叶数枚,阔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12~15毫米,宽11~12毫米,先端渐尖,顶处尾尖。基部钝圆;茎生叶倒披针形至倒卵状披针形。长7~10毫米,宽3~7毫米,下部的叶较大,先端尾尖,基部渐狭抱茎,叶缘膜质,白色。花1~2朵顶生;花冠蓝色,钟状,长约12毫米,5裂,裂片卵状三角形,褶处有1齿状附属体,几与裂片等大。蒴果,膜裂为2果瓣。种子多数,表面浅棕色。
生于较高山地的草丛中。分布云南、广东等地。
【采集】秋、冬采收,洗净晒干。
【性味】性寒,味苦。
【功用主治】清热降火。治目赤肿痛,牙痛,咽喉发炎,瘀痛,疔疮炎症。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煎水洗或含漱。
地胆草-龙胆
龙胆
【来源】 为龙胆科植物龙胆(GentianascabraBge.)或三花龙胆(GentianatrifloraPall.)的根及根茎。
【其它名称】 粗糙龙胆、草龙胆、龙胆草、苦龙胆草、地胆草、胆草、山龙胆、四叶胆、水龙胆
【药材】 以根条粗长、黄色或黄棕色、无碎断者为佳。
【性味与归经】 苦,寒。入肝、胆经。
【功用主治】 泻肝胆实火,除下焦湿热。治肝经热盛,乙型脑炎,头痛,目赤,咽痛,黄疸,热痢,痈肿疮疡,阴囊肿痛,阴部湿痒。
【用法用量】 内服,外用。
【宜忌】 脾胃虚弱作泄及无湿热实火者忌服。
蓝花龙胆
蓝花龙胆
(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)
【异名】榜间莪那(藏名)。
【来源】为龙胆科植物蓝花龙胆的带根全草。
【植物形态】蓝花龙胆
多年生草本,高5~15厘米。叶对生;卵形至披针形,长0.5~1厘米,宽0.2~0.3厘米,全缘;无柄;两侧叶基下延合生成鞘状,花单生枝顶,深蓝色;花冠漏斗状,5齿裂;萼管状,通常5裂;雄蕊5;子房上位。蒴果成热时裂为2个果瓣。
生于高山草地。分布西藏等地。
【采集】8~9月采收。
【性味】性寒,味苦。
【功用主治】清肝胆火,解毒。治目赤头痛,咽炎,湿热黄疸。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1~2钱。
白花龙胆
白花龙胆
(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)
【异名】榜间噶尔布(藏名)。
【来源】为龙胆科植物白花龙胆的带根全草。
【植物形态】白花龙胆
多年生草本,高5~20厘米。茎直立,不分枝。叶对生;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,长3~10厘米,宽0.2~0.8厘米,钝尖,基部连合成鞘状,全缘;营养枝的叶莲座状。花顶生或腋生,2~5朵,大型,白色;花萼管状,先端5裂,裂片三角状披针形,与萼筒近等长;花冠钟形,5裂,裂片卵状三角形,褶近截形或2浅裂;雄蕊5;花柱短,柱头2裂。子房上位。蒴果长圆锥形,外露,柄长5厘米。种子多数,褐色,椭圆形,表面有多数海绵状翅。
生于高山草地。分布吉林、甘肃、新疆、四川和西藏等地。
此外,尚有本植物的变种黄花龙胆,在西藏地区亦同等使用。
【采集】7~9月采收。
【化学成分】白花龙胆含龙胆宁碱。
【性味】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性寒,味苦。"
【功用主治】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泻肝胆实火,清湿热,镇咳,健胃。治感冒发热,目赤咽痛,脑膜炎,肺炎咳嗽,胃炎,尿痛,阴痒,阴囊湿疹等症。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1~3钱。
石龙胆
石龙胆
(《四川中药志》)
【异名】蓝花地丁、紫花地丁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岩龙胆(《种子植物名称》),鬼点灯、六月绿花草、绿花草(《四川中药志》),米布带(成都《常用草药治疗手册》)。
【来源】为龙胆科植物石龙胆的全草。
【植物形态】石龙胆
二年生草本,高达10厘米左右,丛生。茎和枝均为紫红色。单叶对生,无柄;圆形至卵圆形,长约1厘米,宽约5毫米。先端尖,全缘,两面有白色细柔毛。花单生于枝顶,蓝紫色;花萼管状,5裂,具白色柔毛;花冠钟状,5裂,褶全缘或2裂;雄蕊5,着生于花冠管上;子房上位,1室,花柱短,柱头2裂。蒴果伸出花萼外,唇形状开裂,内有种子多数。花期春、夏间。
生于向阳山坡。分布山西、陕西、河北、江苏、四川。
【采集】春末夏初采取巳开花的全草,晒干或鲜用。
【性味】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寒,味苦辛,无毒。"
【功用主治】清热解毒。治肠痈,疔疮,痈肿,瘰疬,目赤肿痛。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清凉解毒。治一切恶疮,疔肿,瘰疬,无名肿毒及火眼。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1~4钱(鲜者O.5~1两)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【宜忌】痈疽己溃及虚寒者忌用。
【选方】①治瘰疬疔疮,发背诸肿:石龙胆、白蒺藜。为末,油凋敷。
②治肠痈未化脓者:石龙胆、红藤、黄酒。水煎温服。(宜忌以下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